香港的旅游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兴起,凭借着其“购物天堂”的美誉,独特的中西结合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,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。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政策及环境的影响。1955年香港成立“发展旅游业委员会”,标志着现代香港旅游业的开始。“发展旅游业委员会”成立后,颁布了旅游业有关条例规范旅游业的发展。1957年,香港政府和旅游业界成立了半官方的香港旅游协会,指导香港开发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。在香港旅游协会的指导下,香港认识到自身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是作为一个自由港,是各国(地区)商品、人员和资金的云集地,是 “世界商品橱窗”。1954年来访游客仅为48694人次,1958年就突破了10万人次,到1967年达到了48.9万人次。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,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各种软硬件设施也开始逐步得到改善,1971年,香港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,达到1103美元(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度假游兴起的人均 GDP 起点线),1977年,香港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,达到3429美元(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体验旅游兴起的人均GDP起点线),香港旅游走向大众化综合发展的快速道,旅游业对香港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,港英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也越来越高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,为香港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。同时,台湾逐渐放开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旅游的政策,从港澳中转去大陆的探亲客不断增多,直接导致香港旅游业的新突破,1984年访港游客突破300万人次,而到1997年突破了4000万人次。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,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,迪士尼乐园等大型旅游项目开始筹建。2003年自由行政策推出,大量中国内地游客涌入香港,极大推动了旅游业发展。入境人数在2004年达到了2181.06万人次,此后逐年增加,2018年到达顶峰达到6514.75万人次。可以说2009年以后香港入境旅游人数在大陆游客带动下不断冲高。2019-2020年,香港受到反修例运动和新冠疫情影响,旅游业短暂受挫,但随着国安法的颁布和疫情缓解,旅游业逐步恢复。新冠疫情之后,由于物价及内地旅游吸引物日渐丰富,港人北上,反向消费已经成为香港与大湾区旅游消费的常态。根据旅游发展局公布数据,2023年访港内地旅客恢复至2676万人次,2023年北上香港居民累计达5300万人次。
香港位于东南亚的中心位置,是连接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,而香港国际机场、港珠澳大桥和高速铁路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香港的交通便利性。交通便利使得各国(地区)商品、人员和资金的聚集成为商务人士主要的旅游吸引物。此外,“购物天堂”和“免税港”是香港另一个主要的旅游吸引物,香港拥有众多大型购物中心、百货公司和街头市场,从奢侈品牌到本地特色商品,应有尽有,如中环、铜锣湾、尖沙咀等地的购物中心,以及广东道等奢侈品购物街,满足了不同游客的购物需求。同时香港是一个免税港,购物时无需缴纳销售税,因而吸引了大量购物游客。除设施、服务等旅游吸引外,香港还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,不仅有全球知名的主题公园香港迪士尼乐园和海洋公园,也有太平山顶、南丫岛、龙脊等自然景观,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,如天坛大佛、黄大仙祠、前九广铁路钟楼等主要旅游吸引物。事件也是香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,香港每年还会举办众多国际性节庆活动和展览,如香港艺术节、香港海洋节、香港美食节等来吸引游客。
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城市,拥有众多知名的旅游企业。其中,核心的旅游企业之一是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暨香港中旅(集团)有限公司。中国旅游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,也是总部在中国香港的中央企业之一。集团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。经过百年的发展,集团形成了由旅行社、景区、酒店、免税、旅游交通、证件业务、邮轮、地产以及在港综合业务组成的产业布局,经营网络遍布内地、港澳和海外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。集团旗下汇聚了港中旅、国旅、中旅、中免等众多知名旅游品牌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家以旅游为主业的央企,也是目前我国发展历史最长、产业链条较全、经营规模较大、品牌价值较高的旅游龙头企业。截至2023年底,集团员工人数超过4.3万人,集团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,全资或控股子企业超过600户,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千万人次。